“作为思政课教师,我越来越强烈意识到了自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我们要紧跟时代,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做到思政课常讲常新。”
“我们要照顾学生的关切,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关注的话题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 ……
3月16日下午,天博·(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30余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代表齐聚一堂,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和思考,共话思政课教师的责任使命、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掌声频频响起。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两周年之际举行的一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
依托建设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办好思政课的重要讲话精神,自觉增强使命感责任感,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并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举全校之力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共同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领导带头上思政课,重点支持思政课建设
3月15日下午,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方守恩、党委副书记彭震伟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思政课建设事宜,与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座谈。方守恩强调,要充分认识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依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筹划建设具有同济特色的思政选择性必修课课程系列,打造更多思政课精品课程。方守恩每学期都会来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调研,并多次参加思政课集体备课。
“经过几代人艰苦奋斗、接续努力,我国交通运输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已经由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2020年9月15日,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党委书记方守恩面向全校本科新生主讲“中国道路”课的第一讲。“希望同学们勇敢肩负起大国竞争的历史责任,为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2020年10月20日,校长陈杰主讲“中国道路”课的第二讲。
2020年,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对2017年起开设的“中国系列”思政选修课——“中国道路”进行升级建设。上个学期“中国道路”课全部由校领导讲授,涵盖中国在交通、人工智能发展、城乡可持续发展、发展机遇与战略、桥梁建设、对外交往、心脏病防治等领域的发展之路,向青年学子展现这些领域中国道路的实践与理论成果,激励他们增强道路自信,接续奋斗。
天博·(中国)官方网站举全校之力办好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重点优先支持思政课改革创新。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18年,天博·(中国)官方网站获批成为可自主设置一级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就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确定为第一个自设一级学科博士点。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参加思政课建设总体规划研究。学校建立了所有校领导联系思政课教师制度。学校成立思政课建设领导小组,由校党委书记、校长共同担任组长,各相关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组成领导小组,支持推动日常工作。自2017年起,校领导班子全体成员都为学生主讲“形势与政策”课。
创新建设思政课程群,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这是一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专题教学讲稿”丛书,于2020年12月出版,由天博·(中国)官方网站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集体编写。丛书本有5册,分别针对四门本科生必修课程和一门硕士研究生必修课程统编教材而制定。撰写教辅读物,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又一探索尝试。学院组建以课程组为单位的研究团队,深研教材内容,以研促教。
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建设思政课课程群,创新开设思政课选择性必修课和选修课,探索课程供给新方案。在全国高校率先全覆盖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形成同济特色,2020年入选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在本科生六门思政课必修课的基础上,自主开设了包括“中国道路”“改革开放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在内的思政课选修课,实现对必修课知识的深化与延展,现已形成“1+4+1+N”的思政课程体系。2020年11月,学院2门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上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进思政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着力加大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不断推进“传、帮、带”,实施“青年教师素质能力提升计划”,还集结校内外专家组成了高水平教学指导团队。
两年来,一批思政青年新秀在各大教学竞赛场崭露头角。在2019年教育部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中,刘骞获特等奖,王谋寅获一等奖;在2019年上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比武决赛中,崔欣玉、袁芃、许国艳分获所在课程组特等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在2020年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大比武决赛中,王少、刘顺、张超、李丽忠 4名教师分获3个一等奖和1个二等奖。
“我充分意识到,上好思政课,要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青年教师刘骞说,教师之间头脑风暴,充分交流,向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让他上课“越来越有底气了”。
马克思主义学院一直坚持集体备课制,各教研室主任牵头,提炼教学要点、打磨教学专题,挖掘实践素材、编撰教学案例,集体研讨、共同制作教学课件。去年疫情期间,各教研室从各门课程特点出发,精心设计了“同济思政课战‘疫’第一课”专题教学内容。
“在思政名师的带教下,我认识到了教学课堂的含义,它不仅是45分钟1节课的时间历程,更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交流的空间建构。”一青年教师说道。
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陆居怡说:“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不在一朝一夕。我们思政课教师要长期坚持,努力上好每一堂思政课。”
持续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同济特色思政品牌
“一个铁块,如果只拿锉刀锉上一两下,那么它只会多上几条划痕。锉上几十下,它终究还是一块铁块。但是,把这些反反复复做上成百上千次,铁块最终变成了一个锤头,变成了一个拥有使用价值的工具。这也证实了一个原理,那就是量变引起质变。”这段文字,摘自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学生王睿扬在完成金工实验后撰写的一篇题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金工实习中的体现》的小论文。
“我们在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应有的思政教育、思想引领功能的同时,还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主讲教师杨小勇教授说,学生来自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力求将这门课程与同学们的专业实验、专业实习、专业设计紧密结合。同学们普遍反映:“没想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认识论对我们的专业学习也有这么大的指导作用。”这门课程2016年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截至2021年3月18日上午,该课程在线学习人数达到189708人,居全国该门课程在线学习人数首位。
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学院不断创新思政课教学的方法,立足同济特色,引导同学们将思政课所学灵活运用于自身的学习与生活。
“永新村,是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鲁史古镇的一个村子,近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建设加快推进,水网,电网设施建设速度加快,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群众收入明显改观。我将来要把好的理念和思想、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回家乡,用自己所学为家乡的繁荣作出贡献。”这段文字,选自学生杨绍卿“家乡历史调研”作业。
“开展家乡历史调研,是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特别增设的实践环节,是希望同学们从微观的家族、家乡历史的视角,来感受国家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从而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主讲教师李雅茹副教授介绍,自2009年起开展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每次活动总结交流会上,同学们都踊跃上台争相介绍自己的家乡,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
马克思主义学院还连续6年面向全校学生举办“使命与担当”社会实践与创新竞赛,自2015年举办首届赛事以来,每年都吸引全校众多学子参与,2020年报名学生达2000余人,该竞赛已成为同济思政实践教学的一大品牌。
“通过‘使命与担当’竞赛,在‘四史’中汲取经验,从马克思基本原理中学习方法,能够加深我们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也让我们更加强烈意识到时代赋予的使命。”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2018级本科生王天去年在参加完第六届竞赛后说道。
本月,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讨论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蓉表示:“时代的发展,需要思政课也要在改革创新中寻求发展。思政课教学要善讲大历史,善用大场景,既要在历史与理论的相互贯通中启发学生,也要在实践与问题的彼此观照中激励学生。”
作为天博·(中国)官方网站所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专项督导”的重要内容,教学质量督导组对4门本科思政课程、2门硕士研究生思政课程和1门博士生思政课程进行了全覆盖专项听课。督导检查显示,本科思政课的总体优良率为96.97%,研究生思政课总体优良率为100%。面向在校学生随堂开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情况(学生问卷)”调研报告显示,本科生和研究生7门思政课程的总体满意度达到87.62%,其中有5门课程的不满意率为零。
构建“大思政”格局,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
“我给同学们讲这门课的目的,就是想在科学和文化之间构筑桥梁。”近日,由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主讲的公共选修课“科学与文化”开讲,300余名本科学子在现场静心聆听。这也是时隔4年之后,85岁高龄的他再度讲授这门课程。
新学期开学第一周,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松教授和王骏副教授主讲的专业课程“城市历史遗产保护”开讲。课堂上,教师讲述了包括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在内的上海红色建筑,特别介绍了沪上几处重点革命文物和红色遗产保护修缮项目,深化学子对红色历史的认知。
近年来,天博·(中国)官方网站在继续发挥思政课主渠道的同时,坚持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手抓、两手硬”,努力构建“大思政”格局。课程思政建设持续升级,由专业课程向专业课程链、示范专业、学院及大类延伸。一批专业教师自觉将育人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在向学子传授学科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厚植了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志。
学校一手抓示范,一手抓普及,已择优遴选资助建设243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1个示范专业课程链及6个示范专业,重点建设5个课程思政领航学院、13支特色改革领航团队、93门精品改革领航课程。同时全面修订课程教学大纲,将思政教育融入每门课程,实现了“课程思政”全覆盖,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示范案例和教学成果。其中,包括土木工程学院顾祥林教授发起并主授的“工程伦理学”课,通过对一次次重大事故的反思,在工科生心底培植“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师的责任感;外国语学院吴建广教授主授的德语专业“跟马克思学德语:《共产党宣言》”课程,通过引导学生研读、翻译经典原著,培养有信仰、有能力的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翻译人才。
不仅实现“课程思政”校内全覆盖,还发起成立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思政联盟。2020年9月,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编制完成国内首部针对专业门类的课程思政教学指南——《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制定每门课程立德树人达成指标。同年11月,学院还联合全国36所高校院系成立了“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联盟”,共享共用优质资源,进一步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黄艾娇)